乡愁里的中国丨叶一剑:特色小镇的灵魂
文化、产业、建筑、社区
是特色小镇营造的标配
产业虽是特色小镇主要构成部分
而,文化才是特色小镇的灵魂
欢迎收看第二十三期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s0510kq5z2r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叶一剑:方塘智库创始人。以“既要在云端,又要在人间”的研究态度,践行行走、思考、写作、阅读、对话“五位一体”的治学路径,对区域经济、城市、建筑、商业与文旅等领域进行持续追踪,以实现对时代变革的记录和思考。
附文字版:
《乡愁里的中国》对特色小镇的讨论,已经做了很多期了,我们也希望能将特色小镇的讨论开始引入到,或者推进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,并针对具体的项目的执行落地去谈。
最近有一篇文章叫《特色小镇的灵魂是产业》,大家可能已经看到。对这个问题的讨论,私下里我们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。我们知道,对于特色小镇的兴起或者讨论,其实包括两个概念下的特色小镇。第一,叫行政建制镇,我们称之为特色小城镇;第二,是我们讨论、参与比较多的叫特色小镇。
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特色小镇是市场化的行为。特色小镇,一方面它是一个投资产品。同时,又是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,因为将来很多人要在这里生活。
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,我们总结了四个重要的因素。第一,产业。第二,文化。第三,从城市层面或者城镇层面去思考它的规划、基础设施、交通路网、建筑等。第四,社区,其实社区就是人的概念。
在我们看来,产业、社区、建筑、文化,这四块在整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,是缺一不可的。当然,如果非要对其重要或者统领程度做出概括的话,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,这句话是有所欠妥。
今天之所以能够对特色小镇的思考到这个程度,其实是伴随着两个反思进行的。
第一,是对园区经济的反思。在上一轮,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,在中国的开发模式里面,开发区以及后来的高新区是很重要的构成,也包括后来的很多产业集聚区等,都是以产业为逻辑而进行区域的发展。
到今天为止,这些地区,一方面代表着中国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构成,同时也集聚了中国最大规模的产业。但是,城市化的进程受阻,因为太强调产业的集聚,而忽视人的集聚,所以使得这些地区,在后期进行产业提升,或者生活宜居程度提升时,纷纷遇到一些困难,所以我们称之为园区经济的黄昏。
第二,是对房地产的反思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在做特色小镇时,把产业提升这么一个高度,因为在上一轮地产的开发中,我们看到从一个小楼盘到一个大楼盘,再到一个超大型的楼盘,规模越来越大,但是,产业的集聚却很少。所以,导致在这个片区成了“鬼城”或“死城”,所以他们把产业作为非常重要的追求。才有产业才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的这一种说法。
但是在我看来,只有产业,肯定是不行的,那么没有产业也是不行的。在特色小镇的营造里,应该把或者必须把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来看待,但是如果因为重视产业而忽视其他因素,我觉得也不太合理。
那么文化也是一样,特色小镇在策划和规划,以及建设过程中,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特色小镇,我认为最核心或者真正的灵魂应该是文化。
而且这个文化应该是以当地的独特资源禀赋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的,我们称之为在地文化。把在地文化挖掘出来,进而把它灌输、融合到整个特色小镇的开发里,这样的特色小镇无论是从城市层面,还是产业层面都将明显区别于其他特色小镇。
所以,我们觉得文化、产业、人,建筑和城市层面的营造,应该是同步推行。这样才能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,而不能顾此失彼。
特色小镇在运行的过程中,对产业的重视是必须的,但只有对产业的重视也是不行的。尤其是对在地文化的挖掘,是所有的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都必须要重视的。
如今再去思考特色小镇的灵魂时,一方面要重视产业,但是,同时还要防止再回归到传统园区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去。这也是目前大家尤其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,特色小镇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产业的问题,还应该包括其他方面。
相关阅读